文 | 鹤尾
编辑 | 司徒夜
27年前,陈佩斯正值事业巅峰,突然从春晚舞台消失,随之也从主流娱乐圈销声匿迹。
而如今,27年后,他凭借倾注十年心血的《戏台》重回银幕,完成了一场精彩的“复仇之战”。
《戏台》尚未正式公映,但其点映票房已接近6000万元,评分更高达9.6分。
与之相比,姜文那部汇聚各路明星的《你行!你上!》上映6天票房仅为7000多万元,评分却只有6.7分。
依照目前的票房走势,陈佩斯的《戏台》有望成为这个夏季最具爆发力的黑马。
从青涩少年,到白发苍苍;
从陈小二,到陈老爷子;
展开剩余92%从一度“销声匿迹”,到再创辉煌。
有人认为,这就是他命中注定的道路,也有观众认为他踩准了时代的脉搏。
但在我看来,陈佩斯能够在“绝地”反击重生,正是因为他精准地把握住了中国文化中的三大隐性法则。
王朔曾说过:“如果一个人水平很高,却混得一般,往往是因为人品好。”
这句话虽带有些许心酸,却犀利地揭示了当今社会的一种“病态现象”。
在娱乐圈这种名利场中,这种现象更是普遍。
陈佩斯便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。
1984年,陈佩斯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,一碗简单的面条让他迅速走红,成为全国观众的喜爱。
接下来的几年,他成为春晚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亮点,几乎每年都与观众相见,成了大家心中的“新年伴侣”。
然而,1998年,他在获得“最受观众喜爱奖”后,突然宣布退出春晚。
没有任何前兆,没有一丝解释,仿佛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。
直到多年后,他在一次采访中道出了其中的真相:“那里的人,都是爷。”
这个“那里”,自然指的是春晚。
在春晚工作多年,陈佩斯对每次表演都倾注了大量心血。
他会花半年时间来打磨每一个节目,每一次上台前都付出了无数日日夜夜的努力。
那些精彩纷呈的几分钟,背后是他不懈的坚持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。
然而,对于春晚的一些“爷”们而言,这些努力似乎不值一提。
他们自视甚高,习惯了按照自己的规则来决定每一切。
而陈佩斯对作品的敬畏与坚持,却与这些人形成了强烈的冲突。
他并非单纯为了名利,而是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的尊严。
因此,在作品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时,他选择了毅然离开,决绝地退出这个让他失望的舞台。
中国文化自古强调“气节”二字。
从自刎乌江的项羽,到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文天祥,拥有气节的人往往被后人视作英雄。
陈佩斯正是以这种文化基因为根基,深深触动了中国观众的内心。
当他在宣传《戏台》时,一位观众曾说道:“人,气节得在。”
这句话让陈佩斯红了眼眶,也让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。
无论时间流转,观众换了多少批,他们始终铭记: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。
“疯魔不成活”,《霸王别姬》中的经典台词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。
无论是程蝶衣的深情执着,还是张国荣本人对艺术的极致追求,都让人感受到那份“工匠精神”的震撼。
陈佩斯同样拥有这份“工匠精神”。
虽然生活中他不拘小节,一件毛衣起了球也毫不在意,但在创作上却严苛至极。
细节,台词,每一处他都追求完美,不允许有一丝瑕疵。
在拍摄《戏台》时,有一个镜头他需要祭拜祖师爷。
为了找到最佳的角度和光线,他在地上来回调整。
问了工作人员两次:“位置是不是远了?”
得到的答复是“还可以”,但陈佩斯的反应却是:“那就是有问题。”
对他而言,任何不完美都无法接受。
无论是春晚的舞台,还是如今的电影屏幕,他对戏的那份执着从未改变。
“知恩图报,善莫大焉。”
在中国文化中,“感恩”是极为重要的价值观。
显然,陈佩斯是一位极其懂得感恩的演员。
他曾说,当年他能够在春晚崭露头角,除了自己的才华外,也少不了搭档朱时茂的支持。
虽然大家往往认为陈佩斯才是小品的核心,但没有朱时茂的默契配合,这些作品也难以成型。
陈佩斯深知这一点,因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,他始终对朱时茂心怀感激与尊重。
朱时茂也同样如此,正因为彼此的互敬,他们才能维持几十年的深厚友谊,观众也才会对他们念念不忘。
更感人的是,陈佩斯从未忘记对观众的感恩之情。
在演小品时,有人问他如果观众不笑该怎么办?
他回答道:“那是我没本事,我会回去继续练习。”
如今拍电影,他依然心存感恩,如果偶尔失误一次,他依旧会自责:“我不能对不起观众。”
当电影宣传期间,有观众对他说:“我们欠你一张电影票。”
陈佩斯没有自得其乐,而是连连摆手:“是我欠大家一场电影。”
如今的娱乐圈,像陈佩斯这样真心尊重观众的演员已然不多。
正因如此,他的存在才显得愈加珍贵。
从话剧到电影;
从无法找到投资方,到一度推迟上映,《戏台》的诞生经历了无数波折。
但幸运的是,陈佩斯坚持了下来,最终带着这部作品与观众见面。
好戏不怕晚。
那么,你会去电影院支持这出“迟到了27年的戏”吗?
参考资料:
1. 陈佩斯心酸谈《戏台》曾屡换投资人:投资方不相信年轻观众会想看一个71岁的老头当主演.鲁中晨报
2. 《戏台》导演陈佩斯为延映致歉.千龙网
发布于:山东省兴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